截止到2021年5月,全球1000多个数字城市项目中,超过50%在中国。中国作为全球数字城市的主要战场正在走向世界最前沿。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预测,到2050年,世界人口将达到90亿,其中70%将居住在城市中心。全球许多城市,如新加坡、迪拜和旧金山,都已经进行了数字化改造,以应对更大挑战:人口增长、环境污染、资源短缺、水资源管理和能源效率等。
“数字城市建设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董事、党组副书记曾毅认为,我国超大型和大型城市不断涌现,城市已经成为复杂的巨型系统,法律法规、体制机制、公序良俗等错综复杂的治理逻辑,与人员结构、空间机构、基础设施等相对分散的治理资源,使城市治理成为巨大挑战。“构建全局性系统性治理连接和治理能力,数字化完全具备这种力量。”
APEC中国工商理事会发布的数字城市主题报告显示,截至2019年,中国数字城市试点已经超过700个。报告预期,中国数字城市2023年市场规模超万亿元,2018年至2023年年化增长14%。
虽然数字城市建设已经深入人心,但是如何跟城市规划、老城区改造、新城区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数字城市平台如何搭建,数据孤岛如何打通等关键问题仍然有待厘清。
“我们要基于数据来进行城市治理,智慧城市建设首先要完善数据治理。”中国科学院院士梅宏说,数据作为基础性战略资源,其确权、质量、共享开放、安全隐私、流通管控等都是关键点。梅宏认为,良好的智慧城市数据治理体系要确立资产地位、建立管理体制机制、促进共享开放、保护安全和隐私。
经历新冠疫情之后,武汉对数字城市发展的认识更为深刻。对于如何充分释放数据红利,武汉市市委常委、副市长江伟建议,共同培育数据要素市场,搭建市场化交易平台,健全数据要素的生产、确权、流通、应用、收益、分配等机制,探索建立数据银行开展数据资产证券化业务等数据资产管理和融通新模式。
在打破数据孤岛方面,江伟认为,需要各方携手打造信息岛促进数据共享,探索建立标准统一,开放的数据端口,构建上下贯通横向连通的数据共享交换体系,加快公共数据与行业数据的深度融合,推动部门和地方数据双向融通,实现数据跨整体跨地区跨系统协同联动,把数据的体量优势转化为大数据的能量优势。
中国电子副总经理、党组成员陆志鹏表示,中国电子以数据为着眼点,提出了推进“城市数据治理”理论基础和实践路径,也就是“一库双链三市场”,一库就是要和地方政府共同打造数据金库,双链就是实现价值链和资产链两链融合,三级市场,就是数据的资源市场。治理框架就是和地方政府一同打造市场体系、制度体系和技术体系,实现城市数据资产化。“我们愿意和各地各个城市合作,共同建立这三个体系,推动数据要素市场化和数字经济的发展。”
用数字技术改变城市,应用落地同样重要。在梅宏看来,数字城市建设需要搭建软件平台,以平台支撑各类应用开发,按需定制灵活应用,通过平台构建实现城市资源基础设施的数字化和软件定义,各类资源的互操作和统一调度,同时支撑高效的动态精细化城市管理。
随着数字城市建设的推进,城市治理对数字网络体系的依赖度加深,一旦出现网络安全问题,后果不堪设想,数字城市建设必须筑牢安全基座。“城市安全是安全的基石,数字城市建设在网络空间,使城市安全从物理空间拓展到网络空间,金融、政务、治安、公共卫生等城市治理领域深度走向数字化、网络化,逐渐成为城市安全的神经中枢。网络安全可能是未来斗争的一个焦点。”曾毅说。
新网程作为国内智能科技与网络安全领域的头部企业,应国家相关部门委托,参加了多个国家级重点项目及数字化城市的建设及运维,其中使用新网程产品及服务的部分国家级重点项目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2010年上海世博会、2016年杭州G20峰会、2017年厦门金砖会议、历届上海进博会、历届世界互联网大会等。
新网程为国家认证的高新技术企业、五星级诚信企业,获得涉密信息系统集成资质、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专注互联网及各种应用技术研发20余年,拥有各种专利、软件著作权近100项,主营业务及产品: 数字化城市全系列软硬件产品、智慧化管控平台、智慧供应链及新零售平台,可以为政府、公安、企业、园区、校园、商圈、酒店宾馆等提供一揽子数字解决方案。新网程拥有平台中从前端各种网络接入设备、数据采集设备、物联网探针、视频监控、人脸识别、智能化感知、边界防御,到云端各种软硬件服务平台、移动端APP、小程序在内的完整产品线,构成商业闭环,每个环节既可由自研产品支持,同时又兼容主流的第三方产品。